非凡十年,步履鏗鏘。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農業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肩負強農興農初心使命,全力開創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局面,用奮進之筆書寫“非凡十年”的嶄新篇章。
從學校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到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一步一個臺階,映照出學校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從“211”到“雙一流”,到再次入圍新一輪“雙一流”,一步一個腳印,鐫刻著學校錨定目標砥礪前行的堅定。
鑄魂
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今年暑期,520支實踐隊伍、5778名川農學子以“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為主題,赴20余個省市,通過尋訪紅色故事、開展新時代發展成就調研等多種方式,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奮斗之中。
這是學校充分發揮立德樹人、實踐育人作用的一個縮影。
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之問,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以黨建為引領,錨定領航、鑄魂、強基、鍛造、清風、同心“六大工程”,建設黨風純、作風正、校風實、教風嚴、學風好的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將“川農大精神”融入育人始終,著力培養心系“三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把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來抓實抓細,先后推出思政工作“27條”、思政課“30條”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29條”,多措并舉深化思政課建設。全體校領導帶頭走進課堂,講授“大國三農”形勢與政策課,為思政課注入更多川農特色。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川農大精神”三融合的思政育人大格局,《普通昆蟲學》入選首批國家級普通本科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迄今已建成并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10門、課程思政示范團隊1個、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新時代‘紅色文化+’興農報國文化育人項目”成功入選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川農學子一以貫之秉承的胸懷國之大者、知農愛農為農情懷,成為學校一大育人特色。學校走出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勇、全國勞動模范段麗麗、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楊媚、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程小波等多個先進典型人物。
育才
讓一流學科建設成效更加顯著
“指南針”“動力泵”“驅動引擎”……很多詞語可用來形容“雙支計劃”對推動學校發展的巨大作用。2013年,學校正式修訂出臺《學科建設雙支計劃》,聚焦學科建設這個核心,構建完善了一整套保障資助獎勵機制,推動學術人才—研究團隊—科研項目—科技成果一體化發展,形成科研成就學者、學者支撐學科、學科提升學校的良好局面。2017年9月,學校順利入選首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迎來新的發展里程碑。2022年2月,學校再度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站上新的發展起點。
在推進“雙一流”建設中,學校按照固根基、揚優勢、上水平的基本思路,堅持質量導向,凝練方向、突出重點、特色發展,推動辦學資源向一流學科集群匯聚,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耀眼成績:7個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學科,數量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個一
級學科進入全國前10%,6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30%;5個學科入選2020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其中農學、獸醫學分別進入前50強和75強;14個學科入選2021年度軟科中國最好學科,其中畜牧學位列全國第2。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提質增面,兩個學科入選國家“111計劃”。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長足進展,新增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四青”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77人次。
乘勢而上,對標競進。2022年7月,學校隆重舉行新一輪“雙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會,勾畫出“雙核驅動、四維支撐”體系,并明確實施高峰學科引領工程、高原學科提升工程、基礎學科振興工程、帶動學科融合工程、學科建設治理工程“五大工程”路徑。會上,簽署了一系列重大協議,無論是大手筆與大北農集團、中國電信簽訂兩億元的產學研融合創新合作協議,還是與同在溫江的其他兩所“雙一流”高校抱團發展合作;無論是與兄弟院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沖刺共建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是與省農業農村廳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都是為了匯集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力量的疊加效應和乘數效應,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
擔當
把強農興農使命扛在肩上
“讓中國碗裝中國糧,我們有信心!”今年6月,馬均教授作出的鏗鏘承諾,也是學校所有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錚錚誓言。
近年來,心系國之大者、省之要者,學校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鼓勵廣大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切實把強農興農使命放在心上,把護衛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扛在肩上,把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落到行動上。
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排頭兵,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一誕生就備受矚目,這也是四川在農業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經由這個國家級平臺孵化,在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和病原菌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在《Science》《Cell》等全球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創造多個第一,并多次入選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為端穩中國糧不斷夯實理論基礎。這只是學校致力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代表。
十年來,學校瞄準川糧油、川豬、川魚、川果、川茶等優勢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種業、裝備、烘干冷鏈物流等先導性支撐產業集中攻關,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解決農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孜孜不倦地奮斗,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1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通過審定的水稻、小麥、玉米等新品種200多個,以超級雜交稻宜香優2115為代表的優質水稻品種推廣面積居西南第1、全國前10。形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理論和技術體系,在全國累計推廣96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335億元,助推四川躍升為全國大豆主產省、西南成為第三大優勢產區。
在舉世矚目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中,學校全力投入,盡銳出戰,黨委書記莊天慧、校長吳德多次奔赴涼山州雷波縣等地,指導定點幫扶工作開展。以對口支援涼山州雷波縣、廣安市前鋒區為重點,學校實現了對四川省88個貧困縣(區)科技幫扶全覆蓋,實施扶貧項目100多個,示范推廣“五新”技術200多項(次)。學校先后獲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脫貧攻堅“五個一”幫扶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1人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相關扶貧案例4次入選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及四川省典型案例。
2020年,著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學校高瞻遠矚,推出《四川農業大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2021年,學校再度發力,每年拿出1000萬元投入《社會服務支持計劃》;2022年,推出《關于服務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專項行動方案》,從輸良才、建良臺、育良種、推良技、獻良策、呈良效6個方面,謀劃了服務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的“四個一”行動目標和十大重點任務,吹響了新的奮斗號角。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對于全體川農人來說,唯有奮斗,方能踐行強國使命!唯有拼搏,方能不負時代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