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自2020年《北京大學新工科建設規劃》出臺以來,北大新工科新建未來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智能學院6個學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及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5個實體研究機構,將新工科建設送上快車道。
近年來,北大堅持把“四個面向”作為科技創新的根本導向,逐步形成了“以基礎研究見長、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以學科交叉為主線、持續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為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
面向學科前沿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北大新工科多措并舉,堅持“厚基礎、強交叉、寬視野、高品位”的人才培養理念。2021年底,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北大計算機學院和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牽頭的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正式啟動。以夯實基礎為重,該計劃將引領帶動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同年,北大物理學院設立應用物理學本科專業,為能源、醫學和國防等領域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
在強交叉方面,北大開設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通班”)。通班課程設置涵蓋視覺、語言、認知、機器人、機器學習、多智能體等核心領域和交叉課程。
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教授說:“通用智能實驗班強調了三個關鍵詞:通識、通智、通用。通識是人工智能與傳統的人文、社科、哲學、藝術、美學這些領域的交叉;通智是學生必須要學習一個完整的課程;通用就是人工智能應用到各行各業。”2021年1月,北大成立了我國高校環境院系下首個環境健康系,標志著北大環境學科通過多學科交叉形成了“科學-工程-健康-管理”全鏈條創新機制和人才培養體系。
工學院Globex(Global Education Exchange)作為北大國際暑期學院理工類品牌項目,自2012年啟動以來,緊密銜接全球工學重大挑戰人才培養計劃,平均每年邀請海內外10余所高校教師開設10至15門英文課程,培養跨學科、跨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工學人才,在世界各地贏得廣泛關注。
2020年10月,北大與比利時魯汶大學簽署博士聯合培養項目協議,入選項目聚焦程序計算、分子電子學、光子集成電路等新工科領域。2021年,北大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聯合設立“環境政策、技術與健康專業”雙碩士學位項目,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解決全球和中國重大環境挑戰的復合型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