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工程是目前國內在建的規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它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集供水、航運、生態綜合效益于一身。下面,我們跟隨衛星視角一起去看看,長江淮河是如何“牽手”的。
樅陽引江樞紐是引江濟淮渠首工程,是引江濟淮工程兩大引水口門之一,承擔了引水、排洪、通航和水生態修復等功能。長江水在這里,開始奔涌向北,開啟“牽手”之旅。而在整個引江濟淮工程中,樅陽引江樞紐技術條件最復雜、防洪風險最大、單項工程投資最多。
(相關資料圖)
從樅陽沿著渠道前行,就到了江淮溝通段的起點,位于合肥肥西縣的派河口樞紐。在這里,長江水將被第二次抬升,抬升高度4.8米,相當于兩層樓的高度。
如果說派河口樞紐相當于一部“電動扶梯”,那么同樣身處合肥的蜀山泵站樞紐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高層電梯”,是整個沿線江水提高最多的地方。在這里,引江濟淮的江水從南向北輸送翻越江淮分水嶺,滾滾江水將被抬高12.7米,實現水往高處流。蜀山泵站樞紐總裝機60000千瓦,8臺機組總提水流量340立方米每秒,是亞洲裝機、流量最大的混流泵站。打個形象的比喻,按照每秒總提水流量340立方米計算,相當于每6秒就能填滿一個標準游泳池。
從蜀山泵站樞紐繼續向北出發,我們即將解鎖長江淮河交匯點——東淝河閘樞紐。東淝河船閘按照Ⅱ級建設,設計最大船舶通過噸級為2000噸級。船閘閘室采用鋼筋混凝土塢式結構,閘室墻采用整體移動模機加大型鋼模施工工藝分段澆鑄,能將15米高的閘室墻一次澆鑄成型。
從安徽樅陽出發,連山跨湖、鑿洞架橋,到達壽縣。至此,遠道而來的長江水在跨越587.4公里后,也迎來了它的歸宿,正式匯入淮河。在這漫長的“旅途”中,引江濟淮工程也絲毫不吝嗇,供水范圍涵蓋了安徽省13市和河南省2市,受益人口5117萬人,改善灌溉面積1808萬畝。隨著試通水試通航的開啟,“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經濟帶”的美好愿景正逐漸成為現實。